萧笛
2014-01-01 16:50:40         点击:

玉屏箫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玉屏箫笛,名扬海内外。相传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玉屏的所在地五溪,就有箫笛流传。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玉屏箫笛,雅俗共赏。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而在民间,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爱情神话故事。 

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秀。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昂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许多箫笛艺人都为它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的。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玉屏箫笛的制作,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种由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最后的工序即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2005年,“玉屏箫笛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屏也相继举办了“2005年首届国际箫笛学术研讨会”、“2006首届箫笛之友节“等活动,给玉屏箫笛带来了发展契机,国内外的客商纷纷慕名订购。 

玉屏箫笛的由来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三百年前,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一般,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两人常出城游览。一日,游经城北玉屏峰,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从东边天际乘祥云飘然而至,坐在石莲峰山上吹拉弹唱。两人匆匆赶往石莲峰,只见群仙吹奏乐曲、驾云而去。二人寻找八仙踪迹,拾到韩湘子的一支箫,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见仙人归,只好将神箫带回家中。次日,他们又到城西南飞凤山游玩,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携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