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日常习俗之二:生活习俗
2015-01-13 16:04:12         点击:

侗族的生活习俗自成一体,可谓为“吃酸辣味,穿对襟衣,住吊脚楼,行风雨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苞谷、红薯、小米等杂粮。农忙时一日三餐,农闲时一日两餐,青黄不接时,更是“粮食不够瓜菜凑”。勤劳的侗家人习惯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装入用篾编的饭箩,带上山去劳动时食用。

侗族还喜食用大米做成的其他食品,以调剂口味,如糍粑、粉粑、油炸粑、蒿菜粑、米豆腐、米粉等。糍粑多在春节时做,不仅自食,也馈赠亲友。

菜肴日常以蔬菜为主,喜食竹笋、蕨菜、折耳根(鱼醒草)等野菜和山上的菌类。荤菜以猪肉为主,也食牛、羊、鱼、禽肉,春节每家要炕腊肉,做血豆腐(用豆腐、鲜猪血、猪油、肥肉粒加盐、作料搅拌捏成馒头状炕干,洗净煮熟切片即食)。办酒宴时,蒸鸡、煎鱼、扣肉、盐菜肉、粉蒸肉、红烧蹄膀、蛋卷等为主菜。节日和有客时,也要做豆腐。

食油以菜油、茶油为主,玉屏自治县1958年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名,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其次是食用猪油。

饮品主要有用大米、高粱、苞谷和红薯为原料自酿的米酒、苦酒、泡酒,酒的度数不高,淡而醇香;喜欢喝茶,火塘里不离茶罐,称为喝“罐罐茶”。逢年过节、办喜事和女人坐月子时,家家还要用糯米做甜酒。侗家人还爱喝用老青菜加大米及一些原料与大量水腌在坛中做出的腌(音ǎn)汤,腌汤能醒酒、解腻、消暑、提神,玉屏就有“脚趴(音pā,方言,软的意思)心慌,喝碗腌汤”的说法。

另外,侗家人还喜食一种侗族特有的饮食—— —油茶。油茶是用茶叶、炒黄豆、炒花生、炒糯米、酥肉丸、盐、葱、姜等    为原料,加水煮成汤羹,味微苦,既能解渴,又能充饥,也是待客佳品。吃油茶和吃甜酒一样有一习俗,就是只用一根筷子,吃完后将筷子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如筷子放在碗上则表示还要吃,主人会再给你添一碗。

嗜好侗家人嗜好喝酒,吃酸、辣食品,常说“无酒不成礼”、“不辣不酸,吃不下饭”。酒多自酿;吃酸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穿(方言,意摇晃)”之说,鸡、鸭、鱼、肉、蔬菜、辣椒等都做成酸的吃,家家有泡菜坛;吃辣也是三餐不离,做菜时除常用鲜辣椒外,还有干辣椒、酸辣椒、糟辣椒、油辣椒、辣椒粉、糍粑辣椒、鲊辣椒(用米粉、包谷粉、辣椒等腌制的)等,夏秋时人们还喜欢把鲜辣椒切碎,拌上盐、酱油和醋生吃。以前醋也是自酿。

服饰 过去,侗族多用自纺自织的“家机布”缝衣,习惯用青、蓝二色。

男子穿对襟衣、高腰大统裤,腰系青蓝布板带,系腰带,头包青蓝色头帕,帕长约一丈二尺,出门戴尖顶细篾斗笠。

脚穿布鞋或草鞋,冬季包裹脚布,雨天穿牛皮钉鞋。

女子穿高领大襟衣,大统裤,襟边、袖口、裤脚口有绣花边,脚包裹脚布,穿两边绣花的“花边鞋”,袜子缝有像鞋垫样的薄袜底。中老年妇女梳螺丝髦包丝帕。姑娘扎独辫,额前留“莲蓬盖”刘海,卡木发梳,佩戴各种银饰,系花围腰。婚后,发辫在脑后绾成鬏。

儿童蓄“烙铁发”,戴狮子帽、狗头帽,上绣“长命富贵”等字,或戴风帽,后拖花叶牌,前左右三方有钉十八罗汉像牌的等,颈挂银项圈,脚穿绣花布鞋,系围兜。

如今,除仍有乡下老年人着侗服     及青年人节庆时着侗服外,其余均着汉族服饰。

居所侗家人非常注重屋场风水,建房时必须请“风水先生”认真选择屋场,习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房屋一般为木瓦房,并普遍配有偏厦、厢房,每二至三年全面刷次桐油。对家里其它建筑物的分布,相对正屋而言有“前无圈、后无仓”的规矩,认为“屋前有圈(有如牢笼)不吉利,屋后有仓(谐音‘娼’)不安宁”。猪圈牛栏安在正屋外两侧或楼下,粮仓建在屋前一侧或楼上。住房均系木质结构,正屋为平房,横屋系“干栏式”吊脚楼,吊脚楼一般两层。房屋高按“要想发,不离八”的古习,如二丈零八等,最少三间。建新房上梁时要举行上梁仪式,先由掌墨师在屋下摆祭品,燃点香烛、爆竹、口念吉语,梁木上贴“吉星高照”字幅,由两人抬着沿梯子升至屋顶安装。梁木安好后,即从梁上撒“抛梁粑”,抛梁粑有如元宝,众人抢食,以示主家人兴财旺,抢食者则沾财喜福气。侗家有“起屋造房,众人帮忙”的传统习俗,当天主人要请“竖屋酒”。新房建好后另选吉日,装神龛壁和堂屋门,称为“安家仙”、“开财门”。

如今,多以砖房代替木房,但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布局样式。

成设正屋有大门的一间为堂屋,堂屋对着大门的壁上安神龛,设置“家仙”神位,下置八仙桌。堂屋两侧为卧房和厨房,堂屋后间称为神龛背,多为老人卧房和储藏室。正屋两侧为厢房,人口多的住人,一般作厨房、仓房、猪羊圈与茅房等。侗家厨房都砌有大灶,灶上安大、中、小三口铁锅和一小鼎罐(利用余热热水)。在厨房的一角还要修火铺或火塘,     火塘就挖在地上,边宽二尺八,深六寸,含有“六合”、“衣禄丰足”的寓意,边缘用条石或砖块镶砌;火铺高一尺八,长约八尺八,宽约六尺八,中间垒一火塘,周围铺木板。火塘里安三脚架、鼎罐和铁锅,一方烧火,三方摆木凳,供人围坐烤火与吃饭。火塘上方二米多高置炕架,用于炕腊肉、烘物品等。

出行侗族居住在山区,多高山、溪河,肩挑背负的生产生活方式,出行很不便。为方便行走,减轻劳累,民众便捐资捐物出力,在溪河上修筑“风雨桥”(由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的建筑物),内置长凳、茶水等,供行人过往歇脚、遮风避雨。在十字路口或山坳处修建凉亭,立指路碑,供行人乘凉认路。不能架风雨桥的溪河,设渡口,免费摆渡。外出远门,必选吉日。

养鸟侗族男子喜养画眉鸟,常在农闲、过节和赶坳时举行斗画眉活动。喜欢听见喜雀叫,讨厌听到老鸹(乌鸦)叫,认为没好运。春天睡觉或上茅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叫不好,认为要生病、死人。

听到后要急念:“阳雀叫,我屙屎,你死我不死。”这样便没事了。

打三棋,侗家人在劳动之余和闲暇时,喜爱下“打三棋”娱乐。打三棋好学易下,就地取材,棋盘可任意画于地面、石板及纸上。两人对垒,各持12颗石子(或小短棍等)作棋子,轮流将棋子摆放于任意直线相交处,力求己方3子连成一条直线,并阻止对方3子成直线。有3子连线时就为“打三”,则可任意压住对方不利于己方1子,待摆满24子后,取去双方被“打三”压掉的棋子,继续对弈。当一方棋子走成三点一线时,就可拿掉对方任意一棋子,直至把对方塞死不能形成3子连线,就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