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楚国境内,宫、室星罗,庭、 台林立,这些宫苑建筑供楚王外出狩猎、游玩巡视、盟会歇息之用, 渚宫就是其中一处。楚渚宫的记载始见于《春秋左传、文公十年》传云:“子西缢而县绝, 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沿汉沂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 渚宫显然就是春秋时期楚王建筑在郢都附近的宫苑建筑之一。《名胜志》中称之为“楚之别官”
2006年12月13日 杨冰拍摄 荆州长江大桥
渚宫在什么地方?《湖北通志·江陵县》中记载“江陵故城,今荆府治,本春秋楚渚宫地。”所以今湖北江陵城(即荆州城)一直认为是楚渚宫之城。楚渚宫旧址在今江陵城的这种说法,固然已形成传统看法,但从目前考古材料以及有关史籍考析,尚待探讨。
楚渚宫为春秋楚成王时所建,由于历史的兴衰,地域的变迁,楚渚宫的确切位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断: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这就是说可以肯定楚渚宫遗址在江陵一带,问题是渚宫遗址究竟在江陵什么地方?《水经注·江水》的原文有“故城”字样,说明当时有新旧二城并存。《元和郡县图志》阙卷(山道南》引《舆地纪胜·江陵府》亦云江陵本有“东城”和“西城"。今江陵县城,是否就是北魏时江陵城的全部基址,不能定论。初考江陵城,历代有过变动。按传统说法,自晋桓温筑城后,五代为高氏所居,至宗也曾有过改建。据《宗史·赵雄传》言“江陵无可恃",因而赵雄“城 江陵城”。元初折毁,至明代又重建。清代又在明城址的基础上加以维修,近两千年的历史兴衰,地域不断变迁,江陵城址也有变动。据我们对今江陵周围进行了初步考察,在城东郊一带发现了可能属宗(宋)代江陵城的残址。因此,不能固执坚持楚渚宫遗址的确实位置就在今江陵城内的观点。
据《通典·州郡·江陵》下注:“(江陵)有纪南城,楚渚宫"。文中将渚宫与纪南城相提并论,可见渚宫不在江陵城内。又《舆地纪胜》引《广纪》云:“江陵县故城在东南有渚宫。”《江陵县志》引《郡志》亦云:"渚宫在江陵故城东南"。《通典·州郡·江陵》云:"(江陵)故城在今县东。”其东南紧临沙市市。出此看来,《广纪》所载的渚宫遗址很可能就在沙市市一带。
据《舆地纪胜·江陵府·景物》在《渚宫》下注:“后唐长兴三年,高从海凿城西南偶为池,起亭曰渚宫,规模甚壮。"关于后唐渚宫建筑,在今江陵西南偶没有发现遗迹,而沙市市境内江渎观废址中却发现了一块清代的残碑,碑上有“渚官遗蹟”的残存字样,现存沙市市博物馆。江渎观又名江渎宫,相传为三闾大夫故宅。这样,江渎观废址,有可能就是后唐长兴三年高从诲所建筑的渚宫基址。此渚宫虽说是纪念性建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与楚渚宫有密切联系,或在原址上修茸,或为纪念而重建。
展开全文
进而我们来纵观一下沙市市这一地区的历史概貌。《竹书纪年》云:"(商武丁)二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周召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又《毛诗·商颂》”: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一般而言,古时的"荆”;即“楚”,又称"荆楚”。商时期被征伐的楚,《商颂》言其是“居国南乡"。屈原《天问》云为"昭后成游,南土爰底”。由此可见,当时楚的地域应在商国都以南的地区。又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凡兴民伐庸,扬粤,至于郢。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另缢。'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玉,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长子句亶王封地,《索引》张莹说“在江陵也”。由此可知,西周中期史籍也明确记载江汉平原已经形成为楚地域的一部分,江陵就已成了句亶王的封地,那么,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以及商武丁时期,也应有楚蛮部落在此居住。北京大学俞伟超教授在《先秦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一文中说过:“在商伐武丁时期,楚人大约已在长江中游活跃起来。 〔1〕"俞教授是从考古学的角度结合文献推论的。沙市市古称江津,又名沙头,夹江汉间,历来就隶属江陵管辖。在商时期也是楚人活动频繁的重要地区。一九八一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沙市市近郊周良玉桥一带,发掘了一处殷代至西周旱期的古文化遗址 〔2〕,出土了大批文物,并采集了具有楚文化特点的东周遗物,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卜甲和整治过的龟腹甲和背甲。商周时期,占卜虽然盛行于民间,但据《周礼》所记载,当时有太卜、卜师、龟人,占人掌握占卜,用龟、攻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范,《周礼、春官宋伯》就有所记载:“凡取龟用秋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上春衅龟,祭礼先卜。”由此可见,当时取料,治龟、以及占卜是慎重的,老百姓是根本不可能从事这种视若神明如活垃J的。再者,根据遗址的分布规律与面积(300X1000m)综合分析,周良玉桥遗址恐非一般村落遗址,很可能就是《史记》中提及的生息在江汉间的一支楚蛮民族的中心遗址。沙市市在商周时期已成为楚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到了东周时期。沙市市一带已成为楚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重要地区,乃至成为楚王建筑渚宫的理想地址。
再据《左传》记载,楚成王时期,子西已经封为商公。其居地,据杜预说。在“今上雒商县 〔3〕。”地处汉水以北,子西既至商,闻谗言,不敢居商县,从汉水商县乘舟,沿汉水顺流南下进入长江转而沂江西上,在沂江快到郢都中途时“王在渚宫下见之“。那么,渚宫就应该在子西乘舟转道长江处至郢都之间。关于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在《楚郢都雏议》一文中认为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就是历史称谓的枝江丹阳,亦即今沮漳河西岸的湖北当阳境内的季家湖楚城。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迁郢都于"栽郢”,后曰“纪郢”,即湖北江陵城西北的纪南城 〔4〕。至于汉水入江处,《水经注·沔水》云:"(沔水)南至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又《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沔水即今汉水,沙羡县东晋侨置汝南县,汝南县据《湖北通志·江夏县·古蹟》记载:“汝南故城在(江夏)县西南。"据此推断,汉水入江处约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一带,距郢都五百多华里,在这五百多华里之内,长江北岸东周遗址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子西入郢时,恐非绕远道入江,而后沂江西上入郢。我们认为在郢都以东不远的地方应有水源联通汉水和长江,为子西乘舟转道长江处。经踏勘,沙市市以东,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是完全有这种可能的。这样子西乘舟转道长江处至郢都之间的距离就缩短在沙市市至郢都短短的一百华里之内。沙市市在郢都东南,距季家湖楚城约一百华里,距纪南城尤近,仅二十多华里,其南临长江,北望长湖,正当水陆交通要道,历来就是仕宦商贾舟车往来之地。从沙市市行水路沂江西上,可直达季家湖楚城,入纪南城更方便,这与《左传》所记载的渚宫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做了一些实地考察。一九八一年春,在沙市市江渎观不远的蛇入山(传说为孙叔敖埋蛇之地),通过勘察发现了一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址,其规模可与称之谓“栽郢"的纪南城内的宫殿基址媲美 〔5〕,据地层关系和夯土中的遗物判断,其时代为东周。不久又在蛇入山和章华寺,我们也曾发现过东周遗物和汉代的建筑遗迹。关于章华寺据明《一统志》记载:属楚灵王所建筑的章华台遗址。蛇入山和章华寺均临长江,根据其时代和地理位置以及建筑规模,可以断定是楚建筑在郢都附近的建筑,很可能就是楚渚官的建筑遗存。
最后,分析渚宫的命名,渚:许慎《说文解字》及杜预《左传》注释,都认为是水中可以居住的小洲。《毛诗、国风、周南》谓“在河之洲。”显然,渚宫就是楚王建筑在水中小洲上的别宫,以洲命名,故称渚宫。这种以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命名的事例,从古至今,不乏其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即位,为章华之官,纳之人以实之。"盖因有章华台才有章华宫之名。又宋王《高唐赋序》:“游于云梦之台。”也因地方名“云梦”,才有“云梦台”之名。又《续修江陵县志》卷之云:"豫章冈在沙津北,豫章口,豫章口皆因冈以名,”据《沙市历史地貌及其演变过程》一文读及沙市市地貌时说过,沙市市最晚是商以前江河冲积而形成的古老沙洲 〔6〕。楚王修建别宫于洲(沙市市又名“沙洲”、“沙头”、“江津”等),恐怕也是因宫苑建诸沙洲而得名。
综上所述,根据今江陵城和沙市市两地的地理位置以及考古材料,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楚渚宫应在沙市市境内,随着楚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我们相信这一推断是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的。
〔1〕俞伟超:《先秦与三苗文化的考古推测》一九八0年《文物》第十期.
〔2〕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周良玉桥遗址试掘》资料。
〔3〕《春秋左传·文公十三年》
〔4〕文必贵:《楚郢都雏义》,一九八二年《江汉考古)第二期。
〔5〕沙市博物馆勘探资料。
〔6〕袁纯富:《沙市历史地貌及其演变过程》一九八三年《荆州师专学报》第三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